政策加速皖江崛起 集體建設用地納入統一市場
發布日期:2011-05-31 瀏覽次數:1718
近日,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以下簡稱《示范區政策》)正式印發。這些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政策出臺,將有力推動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步入快車道。 先行先試 誠意邀商 覆蓋面廣、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高度概括了《示范區政策》的三大特點??v覽全文,政策主要圍繞承接產業轉移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展開,尤其是外來投資者關心的重點問題,政策都給予了回答,表達了示范區與外來客商合作的極大誠意。 《示范區政策》包括載體建設、產業創新、用地供給、稅收價格、財政金融、環境保護、人才智力、內外貿易、社會事業、政務環境等十個方面內容。 40條政策條文既言簡意賅,又貨真價實,是實實在在的支持,更是真金白銀的優惠。甚至有的一條政策中就有財政支持、稅收優惠、收費減免、簡政放權等多方面內容,有力保證了示范區“承接”和“示范”兩大功能的實現。 《示范區政策》中,高含金量的政策傾向,充分體現出示范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例如,針對產業承接載體建設問題,政策規定從2010年起連續6年,省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億元的專項資金用于集中區建設,區內新建企業每年新增企業所得稅省級分成部分全額獎勵市縣,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全免;對外省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轉帶到示范區內落戶的,有效期內不再重新認定,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如此等等,真金白銀的優惠表現出政府對示范區建設實實在在的支持。 吸引外來投資商,尤其是大規模、集群式產業轉移的利益方,最關鍵的是要回答其關心的合作載體和模式、利益分享機制等問題,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示范區政策》針對這一點也給出了全面規定。例如,對省外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以及海內外重要研發機構、中試基地等落戶示范區的,享受轉出地同等優惠政策待遇;制定示范區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目錄內投資項目享受國家鼓勵類產業相關支持政策等。 優化機制 創新承接 “示范區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意味著其發展要在承接產業轉移、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方面起到帶頭示范的作用。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這就要求指導示范區建設的政策要具有創新性。 《示范區政策》對此進行了大膽嘗試和探索,突出體現在體制機制和政務環境的創新上。這是政策亮點所在。 示范區初步建立了區域合作和承接轉移的利益機制。政策條文通過對集中區建設、開發園區建設等合作模式利益分享的規定,搭建了一個利益機制框架。具體表現在,集中區內新建企業年新增企業所得稅省級分成部分全額獎勵市縣;集中區和省級以上開發區中設立合作園區,吸引政府、開發園區、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對其進行整體開發,2010年起連續6年,合作園區增值稅、所得稅市、縣留成部分全額補貼給合作園區;鼓勵發展“飛地經濟”,積極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利益分享機制。 示范區著力于改革承接產業轉移的體制機制。通過完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將集體建設用地納入統一市場;實行大用戶直供電試點;先行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制定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和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制度銜接辦法。此類政策將從優化體制機制入手,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全方位保障。 《示范區政策》還就優化承接產業轉移的政務服務環境做出了詳細規定,以提高行政服務效能,服務示范區建設。具體而言,包括放寬企業集團登記注冊條件允許企業經營范圍按大類申請核定;允許轉移到示范區內的企業將原進口設備轉到符合國家鼓勵政策的新企業繼續使用,監管期限可以連續計算;對外省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綜合利用資源企業,在有效期內不再重新認定,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等等。 科學謀劃 藍圖清晰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其戰略定位決定了未來發展的戰略方向。示范區要成為合作發展的先行區、科學發展的試驗區、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示范區政策》的出臺,正是朝著這一方向,從政策層面著眼實處,描繪出示范區未來發展軌跡和美好前景。 “在承接中創新、在創新中升級,這是示范區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的路徑。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分析,《示范區政策》緊緊圍繞示范區戰略定位,作出一系列關于推進產業承接載體建設、支持產業創新升級、提高環境承載能力等的政策規定,將對實現這一預期目標起到積極作用。 “政策中規定,建立并認定一批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支持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而這些都將成為在承接中創新升級的優良載體,在承接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指日可待。 ” 縱觀《示范區政策》全文,業內人士認為,再過6年左右時間,隨著政策的逐一落實,示范區將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齊全,以集中區和開發區為主體的一大批高水平承接產業載體;產業轉移推進機制進一步完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體制機制與長三角地區全面對接;示范區環境進一步優化,成為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首選地;產業承接與自主創新統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 資訊來源:安徽日報